新聞

2022年8月
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仁德天主教小學 - 2022年8月
以「仁」教好學生 以「德」關愛學生 為社會培育明日棟樑
仁德天主教小學是羅淑貞校長教育生涯的起點,今年9月她由副校長正式接任校長一職,將盡力傳承學校優良傳統,貫徹行之有效的Learning by doing的課程,她深信優質教育從心開始,學校要配合社會的發展,優化校內科技教育的設置,提升學生兩文三語的能力,並引入多元興趣課程,讓學生為未來做更好的準備,培育學生成為社會棟樑!
羅校長憶述,該校為她教育生涯的起點,畢業後她便在一直在校內任教,後來一步步升任主任、副校長,見證校舍的優化革新,與學校結伴同行,門下更是桃李滿門。羅校長強調:「每個人都是獨特、尊貴、有價值的。」學校更特意為句子設計動作:當孩子說到「獨特」時,他們豎起自己的大拇指;說到「尊貴」時,則將雙手張開至胸前;說到「有價值」時,懂得配合鼓掌。羅校長笑言,希望這句話能一直深印在學生往後的人生路上,令他們既知道欣賞自己,也懂得尊重別人。
豐富資源優化校園設施 引發閱讀興趣
羅校長指出,她和上任校長一致認為,校內建築與設施應貫徹辦學理念,藉着更新設施完全配合學生需要。目前,學校圖書館已設計得美輪美奐,但為了提供良好採光、充足的陳設空間,並配合同學的習慣提供舒適、盡善盡美的閱讀環境,學校決意再度進行圖書館優化工程,讓原本不喜歡看書的同學,一旦走進圖書館,便會生起閱讀的興趣。學校中、英文老師亦視閱讀為打造語文基礎的重要學習方式,為提升學生英語學習能力,學校於小一開始由外籍老師為同學獨立進行閱讀評估 (Guided Reading),再因應同學程度和需要安排不同階段的英文圖書,讓學生於選書階段不會出現無從入手的情況,亦不會因為圖書太過艱澀或顯淺而失去閱讀的樂趣。
MasterChef Junior烹飪課 生活化學英語
另外,每年暑假,學校也會為小一新生設立6至8節小一英語課,確保新生打好基礎,成功銜接開學後的英語課程。針對高小英語學習,學校從小四開始會因應學生能力分組,將四班分成五組,刻意不設精英班,配合課本課程,另製教材,以照顧學生不同需要。學校亦提供大量校外學習機會,如與校外社企合作,讓學生能親身體會薄餅店的工作,於生活上應用英語。另外學校亦安排同學訪問外籍遊客,從而增加同學聽說英文的機會,了解香港的特色和迷人之處。學校亦設有Master Chef Junior 烹飪課,模仿紅遍世界的小廚神真人騷節目,令同學在烹調美食時,同時可以活用生活化英語。
常識課「從做中學」 實現自主學習
著名教育家杜威(John Dewey)教育哲學廣為北歐國家推崇,提倡教育應該以經驗為基礎、以科學為方法,強調以兒童為中心,注重興趣、自由與孩子的主導權。學校特別與機構「教育大同」合作,在校園常識科中推行以杜威教育思想為理論的LBD「從做中學」課程。在初小課程,教學範疇從個人拓展至家庭,再到社區,待同學升至小三,題材更會擴展到世界層面。「學校希望透過沒有考試、作業和分數的學習模式,以學生為中心,令昔日『使其學習』、『使其動手』的模式,變為由孩子自發:『我想學』、『我想做』,從而實現教育真正的意義。」羅校長笑言,課程展開以來,課室裏不時收獲滿滿的笑聲,透過學習手記,更能充分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。
繪本教學融入課程 提供多元化學習體驗
除此以外,學校亦特意加入多元化學習體驗,如沙畫、皮影戲、獨輪車、武術、茶道、蹴鞠和雕刻等,又將繪本教學融入課程中,如在教授戰爭歷史時,與同學一起讀日本著名繪本作家長谷川義史的《我吃拉麵的時候……》,內容從日常平淡的生活,透過「異地同時」的呈現方法,從城市日常到戰時世界,叫同學不再只在年份和地圖上刻板地認識戰爭歷史,而能從動人的故事中感受戰事人們的心情,從而種下愛好和平的心。
進行科學探索 塑造設計思維
為迎接未來世界的挑戰,回應創科發展,學校將STEM教學作為獨立課程,推行系統化創新教學,並加強教師校本教育培訓。學校將STEM教學分成兩部分:循序漸進地先讓同學建立不同理科知識,裝備科技基本概念,進行「科學探索」,如嘗試在生活中物色過濾物料,了解過濾的原理;後而進階學習「設計思維」,如使用不同的過濾物料,學習設計科技成品,如空氣淨化機等。在「設計思維」的課程上,老師會讓同學自主分組,從多個課題中挑選心儀題目,當中包括長者智能、嬰兒照顧、智慧垃圾桶與智能養龜室等,學生可因應題目進行探訪,認識使用者的真正需要,得到資訊後,再重新優化成品。最後成品會於學期末公開展出,或參與聯校匯展,從同儕的設計中再度得到啟發,同學亦會學習向參觀者介紹設計理念,進行成品導賞。
貫徹生命教育 培養良好品格
學校履行「傾聽孩子,尊重孩子的選擇」的理念,將正向思想打造成同學的生活習慣與為人哲學。教育團隊除了帶領同學到區內參與服務學習,透過行動內化行為與價值觀外,亦特別設立靜心園,進行呼吸練習與靜觀訓練。在生命價值課上,師長亦針對成長不同難點,從適應校園、學懂自理,到情緒管理、生死教育,最後開展生涯規劃,藉此建立學生穩定的性情與良好的品格。每位學生都有專屬的「心靈樽」,一旦生氣或感情緒起伏,老師都會鼓勵同學搖搖「心靈樽」,仔細觀察樽內金粉飄蕩、四散相撞而閃閃生光的模樣,直到閃粉停定,水變回清澈透亮,再重新思考內心感受,從中學習冷靜,平穩情緒。學校亦設有「心靈鐘」,一旦鐘聲響起,同學就會停下手上的工作,透過靜觀享受寧靜一刻,從小學習豁達淡定的做人智慧。
增加線上交流 促進家校合作
針對疫情變化,近年學校亦積極透過社交媒體加強家校合作,如特意建立YouTube頻道,由羅校長帶領講故事,老師推薦好書,小六級師生更會錄製畢業感言,鼓勵同學堅毅面對日後風雨,每條短片都經用心剪接,「鬼馬」有趣。教學團隊同時化身Facebook小編,模仿紅遍網絡的「每日一挑戰」帖文,設立「20 Day Show Love Challenge」,鼓勵同學在20天內以不同方法,用心感受生活,學習關懷他人。老師更連結不同國家的演講者,讓同學透過Zoom認識荷蘭繪本作家、與大阪藝術老師一起到東京看櫻花,衝破地理障礙,豐富學生於疫時的眼界。